close
戰爭中的道德指標
無論有意或無意,這場演講無疑是羅斯福的里程碑,為隔年1月6日的《國情咨文》演說(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打下基礎,也造就了世界知名的「四大自由」。
距今75年前,1940年的美國國慶日,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邀請十幾名記者到他位於海德公園(Hyde Park)的家中,這次記者會也催生了往後影響人類且改變世界甚鉅的著名「四大自由」(the Four Freedoms)。
完整圖文網址: 羅斯福擘劃人類四大自由 改變世界75年
新聞提供:風傳媒
1941: Amerika Birle?ik Devletleri ba?kan? Franklin Roosevelt pic.twitter.com/PzKGnKjW8I
身為當時尚未參戰的美國領導人,羅斯福在關於歐洲問題的討論中告訴記者,他認為最重要的自由是「訊息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這個詞彙甚至比新聞自由更加重要,由於這關係到所有種類的訊息,這個國家的居民能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而不用經過任何審查,居民能在國家或是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接受新聞,也能擁有各式各樣的溝通模式。
「他用信仰戰勝了恐懼,將美國政府變成了正義的工具。」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稱,四大自由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美國的國界,持續不斷的影響世界。
— Bernie Sanders (@SenSanders) 2015 7月 24日
私底下,羅斯福向妻子愛蓮娜(Anna Eleanor Roosevelt)承認,他認為自己的步調慢了下來,已不像從前那般對政治充滿熱情。自1938年的期中選舉開始,國會中無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的南方議員都堅決反對進一步擴大美國領土,此舉也扼殺了許多國內立法的新希望。
有別於希特勒動用武力建立的歐洲新秩序,羅斯福則提出「道德秩序」(moral order),肇基於他先前提出的人類四大自由,「我們的對外政策是基於對所有國家人權和尊嚴的尊重,而正義的道德力量必將獲得最終的勝利。」
— out of this world pr (@jacintomonaste1) 2015 6月 12日
這篇文章普遍被認為更能詮釋「不虞匱乏的自由」,雖後來有評論者認為,羅斯福之所以強調這個概念,是為了拯救在戰爭中受阻的新政(New Deal)。負債整合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